專訪CraftBamboo Racing創辦人Frank Yu
「以車來說,AMG GT3 絕對是一輛好車,因為耐用,可以信任,又安全,每個駕駛者坐下去,都覺得很安全,很剛性,很耐開,平均來說,速度也很快。」
余嘯峰(Frank Yu)在2006 年開始鬥車,當時是Super Car Cup 賽事, 會改裝保時捷(Porsche)911 RSR cup car 落場, 他開法拉利(Ferrari)360 Challenge 作賽,第二輛是430Challenge 改裝品種,再後來發展到F430,便是GT3 組別。他憶述說:「當時的車廠還未有信心去自行研發GT3 賽車,當時大部分都是其他專業賽車改裝廠負責,例如林寶堅尼(Lamborghini)找Reiter 造Gallardo GT3,法拉利便由Kessel 造了第一台GT3,是一部F430,跟着規例改出來。還有福特Ford GT,有Matech 改裝,然後便是奧迪(Audi)第一代R8,記得它在2009 年是第一輛真正的GT3 廠車,由Audi Sport 研發出來。」
奧迪R8 的出現, 對應私人車隊customer team 非專業車手落場比賽的市場需求,廠家們便發現這原來是個龐大市場。「當時賽車規格的監管並不嚴格,在GT3 之前,隨便拿些改裝得很厲害的車落場,譬如在美國鬥開的4.0 大機器波子到歐洲去鬥,也有把電腦件全改的Ferrari Challenge,到有了GT3 規範後,所有事情歸一,大家要遵守一套規矩,造車出來之餘,更發展出賽例,發展出不同的賽事,有短途賽sprint 和耐力賽endurance 等。」
日本GT3 經歷
Frank 也曾於2012 年在日本鬥Super GT 的GT300 組賽事, 開的是奧迪第一代R8,規格上相當於GT3,鬥了四場,他深刻記得當時賽前要考牌,日本賽會不承認FIA 的賽車執照,「我記得當時壓力很大,如果要鬥Super GT, 得要有特別的執照,我心想:比賽地點是在富士賽車場,這部R8 我又開過,應該沒有問題的了。怎料,考牌日打風,取消了,沒考成,變成兩個禮拜後改去岡山,當時我沒曾在這條賽道開過,岡山賽道多彎起伏,當日還在下雨,真是很大壓力。」
星期六完成走圈之後,到最後,考官才告訴行還是不行,結果,「第一天差一點點。」差一點點,便弊了,只剩下星期日一天,考官說,星期日要再出多一轉,才可以確認參賽資格。結果,星期日那天就考到了,「但那些壓力真的很厲害。」然後,Frank 便可享受Super GT 賽事, 奧迪R8 規格是GT3,Super GT 有自己BOP, 輪胎的使用是公開的,容許車胎競爭,他們使用Yokohama,「輪胎都很厲害的,我記得那時下雨,我開着濕地胎就像乾地一樣地開,很厲害!」
怎樣考牌呢?他形容說,考官叫他出去,便在賽道開十個圈,十個圈都要速度穩定,圈速時間相差在一秒之內,圈速時間也需要在最快那輛車的8% 之內。當日其實是試車日,考牌之外,還有Super GT 試胎,專業Pro 級車手在場飛馳,因此得要爬頭,又要兼顧其他車。
BOP 是最大挑戰
對於GT3 賽事,Frank 覺得最大的挑戰便是BOP,由於GT3 組別車種不是方程式,各廠家各施各法,每部車都不一樣,不同車種施加予不同的BOP,便出現不明朗局面。「譬如,早時我開阿士頓馬田(Aston Martin)Vantage,使用自然吸氣V12 引擎,要限制它的性能,怎去平衡呢?比賽時,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天氣、不同的賽道,有些賽道彎多,怎樣去平衡這部車呢?這便成為往後幾年很大的挑戰。因為,如果被不公平BOP了,花了幾十萬,甚至過百萬去比賽一場車,其實是很大機會沒有爭勝能力的。」
「在賽車場, 不是說有機會便一定會贏,但需要知道這是個平等的平台,才會花心機時間和金錢去做這事。所以,早幾年GT3 賽事是有一點點艱難的,無論奧迪、保時捷、阿士頓馬田,肯定也會跟賽事主辦單位SRO 談,會投訴為甚麼給BOP 得那麼重,走不動了,對手快了幾個圈,不用鬥了,那麼車廠為甚麼要花心機去參賽?所以,這些BOP 要平衡,要花很多時間去作平衡。平衡到今天,我們看到,數個月前,CraftBamboo 車隊在美國Indy 的GT3 賽事,耐力賽鬥足12 小時,衝線時我們只比法拉利快0.8秒,競爭非常緊湊,反映現在的BOP 做到很平衡,現時已發展到每一條賽道都有一個特定的BOP,詳細文件出來,奧迪的BOP 怎樣、平治的BOP 怎樣、保時捷的BOP 怎樣,透明公開,所有參賽車隊有足夠時間做準備。」現時賽車的電子技術也相當先進,賽會驗車只需連結電腦,ECU 所有參數一目了然,不能作假出蠱惑。
經歷十多年的演變,Frank 說,GT3 賽車的技術提升了很多。例如現在的座櫈固定在車架,成為整體一組結構,車手安全很多。現今的循跡系統有濕地和乾地兩套,又可以調校,設定在入彎前勒住,還是出彎時提供軌跡,可以遷就不同車手的駕駛風格,ABS 也一樣,有乾的ABS、濕的ABS 及半乾濕的ABS,還可以做微調校,這些技術全都可以轉民用,當然車廠用錢和時間去發展出來。十幾年前和現在的GT3相比,差不多等於兩個不同級別的車,現在的是非常高科技及很安全。同時,那些空氣動力真的有效,以前的那些,始終都是樣子先行,例如不能調校的尾翼,所為何事?
從CraftBamboo 到阿士頓馬田廠隊
CraftBamboo Racing 在2015 年初正式成立,由Frank 自己的Craft Racing,與Bamboo Engineering 合併而成,後者在WTCC 賽事頗有名氣。在Craft Racing 時期,他參與GT Asia 賽事,在2007、2008 年左右,記得第一部車是F430 GT3,是亞洲第一部,是他跟Kessel 訂購的。之後,Frank 的GT3 參賽資歷加入了Ginetta 的G50,但使用Zytek 機器,「它是GT3 規格的Zytek,但是只拿了英國的homologation,當時賽事不跟SRO 例,就是Super Car Cup 的例,都讓它參加。這車不是很快,要有技術,英國車真是很難服侍,經常壞這裏、壞那裏,它可行走的時候,也真的很快。」
之後,他開Ford GT,「其實Ford GT 是很漂亮,很好開,我現在還保存着那輛車。這車也有個小小的故事,是一場小小的賽事。話說在2015 年,馬來西亞舉行首場吉隆坡市GP 賽(Kuala Lumpur City Grand Prix),在吉隆坡市內街道比賽,當時我是開阿士頓馬田的,但這車當時在日本,剛剛撞期不能運去吉隆坡,我又很想鬥,於是,便把早已收藏起來的Ford GT 拿出來,大修一番,落場再賽,結果,贏了。」他記得,當時是很好玩的一場賽事,他勝出了之後,第二年便沒再舉辦,因此「我是這賽事唯一一個GT3 的冠軍。」
到了2013 年,車隊開始使用阿士頓馬田Vantage,直到2015 年。阿士頓馬田為他們贏了很多賽事,那輛車現在存放在歐洲的收藏家手類裏。這Vantage 初次出現檸檬茶廣告,也開始了CraftBamboo Racing 作為廠隊的身分。他對阿士頓馬田Vantage 有着濃厚感情,當今熱門GT3 車種如奧迪R8、保時捷911、平治AMG GT3 他全都開過,個人最喜歡仍是十年前的阿士頓馬田Vantage。
「因為它是唯一一台使用V12 引擎的GT3,直到現在也一樣。喜歡它的原因,是因為它開起來很有個性,即使攻彎線位不是那麼理想,它出彎時會幫你補救,因它輸出力夠,有些車,如果入彎不是做得不足,出彎時失了衝刺的動態,便沒力了,快不來,某些車一旦入彎犯錯,得要用兩倍精神去追,但阿士頓馬田憑大輸出力,出彎時幫你補救,我覺得這台車很好開,過了那麼多年,仍然很懷念。」
阿士頓馬田Vantage 的厲害,令Frank 印象深刻的,還有一個故事:「當時去買第一輛Vantage 時,廠方來電問我們有沒有時間去試駕,說剛巧有一場勒芒24 小時支援賽事,是場耐力賽來的,有GT1、GT2、GT3 組一起,他說,不如你參加這個賽事,就當試車吧。我說好,反正又可以觀看比賽。最記得當時首次開這台Vantage,進去Mulsanne 大直路時,人生第一次是開賽車要縮油,我看速度錶,過了300km/h,我開到第三個圈才敢去快,所以它真的很快,結果我們贏了賽事,上了頒獎台,披了香港區旗。」
機緣不合的保時捷
在2015 年,CraftBamboo 開始與保時捷合作,用911 GT3 R 參賽,雙方合作了三年,Frank 形容當時保時捷其實都是一個很好的平台,只是這合作有點機緣不合。「不幸的,是甚麼呢?不幸是,剛好我們合作那三年,那911 GT3 R 是最不理想的一代,即是上一代的911 GT3 R。那代的車,很多問題,不能跟對手鬥。我們怎麼搞都搞不來,沒有成績,那三年,我們很少上頒獎台,即使已經是廠隊身分,在澳門GT 賽,廠方派來原廠車手,他們也駕駛不來。」
「車手們說,我們隊那輛911,已經是他們開過最好開的了,但都是突破不來。記得2018 年在澳門,兩輛911,那周末我們用了三個車架,沒法子的,碰一碰,車架已經不能再開了,那輛車很脆弱,要換車架。所以,很多這些大小事情,兼顧及車隊和營運成本,計在一起,得要另想他法。」Frank 透露說,當時與保時捷合作,由廠方全力支持參賽,作為廠隊,追求勝利,職責也包括幫車廠做marketing。「現在新一代的保時捷911 GT3 R,速度很快,比上一代優越。」
開展AMG 光輝歲月
到2018 年,CraftBamboo 開始與平治(Mercedes-Benz)合作。「當時,我們覺得平治真是很好,他們開始有成績了,我們便轉用平治,也維持廠隊的身分。」
選擇以平治去爭逐勝利,Frank 講出賽車爭勝之道:「作為車隊要看幾樣東西,如果要比賽,要贏賽事,最基本是三個因素。第一,團隊怎樣去工作調校賽車;第二是車手,由誰去開車;第三,就是車本身。如果車不夠快,一位很厲害的車手是可以補救嗎?或者,車隊不是很厲害,但車很快,又可以補救?圍繞這三個因素,有時有些人經常關注在車手,或者只是關注車,或者是車隊那裏,其實這三樣東西,缺少一樣,競爭力已經低了很多。」
至於平治,他說,看一下全世界賽事的成績,平治的勝出比例很高,何解呢?「因為這台車,我們經常說,就是很快,就是車拿回來,我們買新車回來,一坐下去,就可以做到很快,同時,這台車保養簡單,兼且耐用。」「耐用的意思是什麼呢? 是營運成本,部件不會經常爛是很重要,那副引擎,每一萬公里才需要大修,有些車是四千,有些車五千。所以很多條件合起來,才是一部好車。另一定要留意AMG 是個大品牌,要跟贊助商談合作,其實方便很多,跟以前保時捷一樣,都是非常大品牌,這些因素,對我們車隊來說,每一樣都有幫助。就以車來說,AMG GT3 絕對是一輛好車,因為耐用,可以信任,又安全,每位駕駛者坐下去,都覺得很安全、很剛性、很耐開,平均來說,速度也很快。」
換句話說,就是其適應能力很高的,在不同的場合、不同的跑道、不同的氣候、不同的人去開,都很容易掌握,很user friendly,無論對車隊或車手都很好。那麼,AMG 的獨到竅門是什麼呢?為甚麼其他人做不到,他們做到呢?「首先,留意它的引擎,其實AMG GT 的街車版都是使用渦輪增壓引擎的,但是GT3 就使用自然吸氣6.2 公升V8 引擎,是上一代SLS 的AMG GT 的GT3 賽車的同一台機器,同一副引擎套到新車殼裏。其實,我覺得平治這台是全世界最好的引擎,公認為一台很無敵的機器,可產生很大的能量,慢慢舒服去開可以,同時又可以提供狂猛動力,所以這AMG 新車一出,他們已經知道:沒問題了,機器可以了,車架又那麼好,避震那些全部又很簡單,所以這車一出一切問題都解決。」
賽場的人生哲學
作為AMG 廠隊,CraftBamboo 征戰連連,常有令人驚喜的表現。「其實,我們用AMG 參賽,有過很多故事,例如有一年在澳洲Bathurst 12 小時耐力賽,我們的引擎有問題,當時在排位賽進行之前發生,廠人說,不行,一定要換。我們就拿去換,換了回來,就錯過了排位,變成尾位出賽。Bathurst 就像澳門,你沒有好的排位,很難有機會超車,結果我們憑着戰術,跑得亞軍回來。那個戰術是嚇死人的,對手不知道我們做甚麼,在不應該入pit 的時候入pit。」
「另一次是美國Indy 12 小時耐力賽。在美國,他們忽然有一個賽例,就是紅旗後不再重開賽道。排位賽只有15 分鐘,通常都是等五分鐘,等對手行走一下,我們才出去。結果,因為出了紅旗,有四、五隊沒有做時間,包括我們。賽會於是用其他計算方法,怎樣計,都是排在最後的。結果,我們又是用了12 個小時去追,追到要贏。」
「另一次是美國Indy 12 小時耐力賽。在美國,他們忽然有一個賽例,就是紅旗後不再重開賽道。排位賽只有15 分鐘,通常都是等五分鐘,等對手行走一下,我們才出去。結果,因為出了紅旗,有四、五隊沒有做時間,包括我們。賽會於是用其他計算方法,怎樣計,都是排在最後的。結果,我們又是用了12 個小時去追,追到要贏。」
「永遠是,我們輸了不會怪人家,這是改不了的事實。我作為車隊的創辦人,我會問:這次輸甚麼?明白我們輸甚麼,要學一下人家贏我們甚麼。」
撰文 = 陳自齊
(圖片由受訪者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