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議政府協助業界組織自保基金~取締非法載客取酬 正視包攪訴訟
士車行車主協會於1994 年成立,由本地註冊的士車行及車主組成,關心一切有關運輸界。主席袁揚威說:「現時市場上湧現了多款新的士,當中不乏以新能源電氣化及純電力驅動、並涵蓋可無障礙出行的大型環保多用途車,從品牌到車型,為車主提供更多元化選擇。事實上,本人認同及支持環保先行,也樂見良性競爭呈現的百花齊放新氣象。」
奈何目下的營商環境,貿然要車主們更換新的士,尤以電動車及可上落輪椅的車款,實非易事。歸根究柢,是投資推廣署(Invest HK)在2014 年引入了「叫車」平台,令香港的士業產生了莫大變化,特別在司機層面起着相當程度的「副作用」。
舉例說,一位十八歲剛考獲車牌的年青人,只需擁有一部車和一部手機,就可在叫車平台上登記。即使沒有運輸署發出的「出租汽車許可證」,亦可作非法「白牌車」經營,無須考取的士牌照,更不用支付高昂保險費。其實,早於2020 年九月,終審法院亦裁定該等非法載客取酬車輛司機終極敗訴,惟挺而走險、以搵快錢為先、罔顧法律責任之徒仍大有人在。
其次,行內司機老年化之餘,也有部分轉投駕駛非法載客車輛。新知舊雨同時流失,令人力資源供應更趨緊張,嚴重扭曲的士行業的生態環境。曾有報導稱,本港某間叫車平台每天載客人次以數十萬計, 並擁有數萬名司機, 由此可見, 非法載客車輛平台令的士業人財兩失。
我在行內服務近40 年,以往第三者保險金額約由三千港元起,現已升至四萬多港元,加幅十多倍,而墊底費用亦由一萬多加至三萬多港元。現時並非沒有保險公司承保,實情是車主負擔不來,事緣由政府指派的四間保險公司可自主地提升保費,事前根本不用向任何部門申請。
另外,在交通意外中的「不論過失傷亡賠償基金」,懷疑因欠缺完善審核及抽查,缺乏統一監管基制,形成伺機濫索漏洞。據悉,曾有聲稱意外中受傷人士未能在A 區醫院獲發醫生紙,便轉往B 區索取,更不幸的是「包攬訴訟」情況猖獗,可謂歪風四起。也許保險公司礙於人手及資源有限,因此疏於深入調查,直接賠償了事,導致保費居高不下。
本人與的士業界曾多次與政府部門及議員,就的士保險事宜進行商討,而上屆立法會亦特設專責小組,惜至今仍一事無成。相反,的士經營成本近年持續上升,當中包括車輛價格、氣料格價、零件及維修保養費用開支等。儘管的士收費於今年七月中曾作出調整,奈何依然嚴重滯後,五年才獲批加價一次,敢問如何追上通脹?
本港獲發牌的士應有18,163 部,惜經營困難致入不敷支,市面至少有千餘部被車主閑置了。沒有人願做蝕本生意,試問如何能為市民提供正常服務?如果「還息不還本」政策未能延續,恐怕會出現的士「拖車潮」,情況勢必進一步惡化。
總結現況,本會建議政府:(一)應即時修例堵塞非法網約平台,取締非法載客取酬車輛,將生意及司機歸還的士行業;(二)確認的士在公共交通工具所擔當的角色,服務收費應恆常檢討,加幅並與通脹掛鉤;(三)要求業界支持環保的士並應加大補貼力度,儘快完善配套如興建足夠充電設施等。
最後,自泰加保險遭清盤後,其一萬一千多份的士保單,政府大可協助業界組織自保基金,並成為擔保人,以每份保單約三萬港元計算,每年保費逾三億港元,估計足夠支付索償金額。盼政府與業界保持密切對話,協助改善現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