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ck Lee專欄:尋找昔日VOLKSWAGEN TYPE 2的足跡
「作為價廉物美的商客兩用私家小巴士,從前香港的Type 2 基本上是用完即棄,其命運跟今天豐田Hiace 或其它transporter沒有分別,談不上有任何收藏價值。」
福士(Volkswagen)Type 2 私家小巴誕生已超過70 年,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它曾經流行過,成為商客兩用的最佳伴侶,但也曾(在香港)消聲匿跡過。直至近20 年間又重新竄紅,獲得不少老爺車迷垂青,身價颷升之餘,其功能也有所改變,是汽車歷史文化其中一個值得探討的題目。
Type 2 是奠定福士車廠地位的關鍵設計,由1950 年的第一代T1 型號起,即俗稱「大V」的私家小巴面世後,到1967 年始演變至第二代的T2。期間17 年的生產整體上似乎沒有大幅改動過,顯示了此車款的用家大都是要求實而不華,功能至上的運輸工具,多於追逐潮流,講究時髦的玩意。事實上,T1 的設計也是簡單直接,要盡用不足15 尺長的車身空間,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省除一切不必要的設備,那麼騰出來的內籠空間,實用率可高達九成以上,如此生產成本不高之餘,車主又可盡享空間,絕對是個雙贏局面。捷成洋行在六十年代的廣告宣傳中,也是以此作賣點:「可供作載客及載貨兩種用途,後面車面經已擴大載貨更覺便利,後面車門闊四十八吋半,高廿八吋半,比以前各型車闊達一呎多,周日用以載貨,可移去中央及後面座位,周末或假期又可以重新裝上,供家人乘坐。」
第二代T2 麵包van,體積與T1 相若,最大轉變莫過於捨車頭平面雙擋風玻璃設計,以一件帶弧度的玻璃代之,令其外貌看來更為圓潤。歐美地區的T2 於1979 年停產,福士的巴西廠房在2013 年始正式停止製造T2,生產了近半世紀從未間斷,證明它真的經得起時間考驗。香港的T2 行貨是來自德國,故自八十年代初起,它基本上已逐漸淡出香港,跟着接捧的是T3 型號。雖說T3 依然採用風冷系統,但其體重和外形跟T1 和T2 截然不同,加上方正硬朗的車身線條,不少車迷否認它是kombi 家族成員。德語kombiwagen combination car, 即商客混合使用的汽車,kombi 此簡寫便成為今天T1 和T2 的暱稱。香港代理為它取名「金杯型」汽車,大概也是來自kombi 的音譯。
從前香港的Type 2 基本上是用完即棄,其命運跟今天豐田(Toyota)Hiace 或其它transporter 沒有分別,談不上有收藏價值。當年的Type 2 相信大都已斷送劏場,如今所見的不過是近年由外地再入口的收藏品,始終缺乏一份屬於當時的歷史感。不過,想重溫昔日Type 2 的面貌,除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的舊照片外,在港攝製的中外電影,其實也不乏它們的蹤影。
譬如1978 年的動作片《鱷魚頭與黑煞星》(The Tattoo Connection),甫開場便是一部白色T2 被挪用為賊車,搶劫平治(Mercedes-Benz)車上的巨鑽北極之星。1973 年的《女警察》,劇中一幕打鬥場面便是圍繞着T2 拍攝,女主角林秀(即元秋)跟匪徒的對打精彩,背景白色的T2 也非常吸睛。此車門上印了九座位字樣,本身應是客車,最有趣是車門上大幅紅丹漆痕跡,顯示此車經歷過燒焊維修,連補油的工夫也省回便上鏡作道具用,恐怕電影完結後它便會直送劏車場。如果時光可以倒流,相信大家都會大叫刀下留人,很想把它復修至頂級狀態,始終免暴殄文物,今時今日是無法接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