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着政府大力發展,大嶼山已從昔日的寧靜小島,化身成十多萬人的安樂窩,以及本港聯繫國際的重要交通樞紐。然而,今年慶祝成立五十周年的新大嶼山巴士,更伴隨你我見證大嶼山在過去數十年的蛻變。
回首上世紀六十年代,港九兩地已有公共巴士服務近三十年,但屬離島的大嶼山,卻從當時才有開始公共巴士服務,而且只有一條往來梅窩及石壁之間的路線。後來因為平日需求不大,假日亦要面對白牌車的競爭,故路線最終在六十年代中停辦。
隨後,島上有居民組織開辦大嶼山汽車,並接手營辦有關路線,但同因出現虧損,而將車隊租予後來由島上居民開辦的聯德巴士公司,昂平及大澳巴士公司亦先後開辦。當時三間巴士公司為爭取乘客,而在票價上作出競爭,並且愈演愈烈,導致錄得虧損。結果在當時的理民府協助下,三間公司在1973年5月11日合併成新大嶼山巴士(1973)有限公司,並在1974年4月1日獲當局批出專營權,成為本港第三間專營巴士公司。
此後,新大嶼山巴士便積極增購新車、重整路線去提升服務質素,八十年代初更引入雙層巴士,滿足假日因遊客到訪而驟增的乘客量。八十年末它們開始引入由日本五十鈴(Isuzu)提供的單層巴士,以取代舊有的英國車款。
冠忠收歸旗下
踏入九十年代,新大嶼山巴士迎來一個重要里程碑。本港其中一家具規模的非專營巴士服務營辦商、現稱冠忠巴士的冠忠遊覧車,在1992年1月斥資4,000萬港元落實收購,併入旗下。
自此,兩家公司之間的合作變得更緊密,每逢周末和假日,冠忠會利用汽車渡輪將大量巴士運到梅窩,以支援島上的巴士服務。同時投放大量資源增購更多新車,包括購入配備空調系統的新巴士,以及改善車站設施,望能借此提升服務質素。最重要是冠忠為新大嶼山巴士帶來全新的車隊色彩,藉此展現公司的未來是充滿活力。1993年,座落昂坪的天壇大佛開光,吸引不少善信前往參拜。同年九月,新大嶼山巴士更首度衝出大嶼山,為城巴接辦中巴26條港島區路線作支援,多部披上新大嶼山巴士新車隊色彩的五十鈴單層空調巴士,接載乘客由南區前往中環。
增設連接口岸機場路線
1997年,正值香港回歸之年,而連接大嶼山與市區的青馬大橋,亦在同年五月落成啟用,吸引了不少市民利用這項新基建到當地遊覽。新大嶼山巴士亦由此時開始,增辦東涌新市鎮至梅窩、寶蓮寺與大澳的巴士線,滿足乘客需要。
1998年,位處赤鱲角的新香港國際機場正式啟用,新大嶼山巴士更開辦歷來首條機場巴士線A35號線,接載島上居民與遊客前往梅窩。隨後,多個新屋邨與屋苑落成入伙,它們亦增辦更多巴士路線,接載居民前往港鐵站轉車到市區。
2007年,深圳灣口岸啟用,也使新大嶼山巴士得以再度衝出大嶼山,開辦連接元朗至口岸的B2號線。到屬於國家級基建的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落成啟用後,新大嶼山巴士更開辦連接機場及東涌的B4及B6號線。
因應大嶼山南部人口增加,加上新東涌道通車,新大嶼山巴士增購ADL Enviro 400 LH雙層空調巴士,並主要行走東涌至梅窩的3M號線,以增加載客量。
致力創新的新大嶼山巴士,除引入車廂報站器、推出手機應用程式、增設到站預報外,最近更引入配備電子倒後鏡的MAN A95雙層巴士,並曾駛到寶蓮寺及大澳試車。聞說試車效果理想,待政府部門批准後,便可落實行走有關路段。
與乘客情同朋友
除致力提升服務質素外,新大嶼山巴士亦頗注重與乘客的關係,歷年舉辦多埸乘客聯絡小組會議,聽取乘客意見。更重要是大部分車長都是島上居民,自小已是新大嶼山巴士的乘客,見證公司的發展,如今更當上車長服務「鄉親父老」,對增進雙方的感情有正面效果。
人稱斤爺的何玉興,加入新大嶼山巴士已經有十八年,並從車長開始,至今已晉升為高級車務督察。「我自己本身是貝澳居民,曾經歷過島上有多家巴士公司的年代,不過始終當時年紀少,對此的記憶實在不多。到了新大嶼山巴士在1973年出現,感覺島上的巴士服務變得比以前好,出入更方便。至冠忠巴士在九十年代收購後,所投放的資源比以前更多,尤其是車隊得以空調化,乘客可享受到舒適旅程外,車長工作環境也得到改善。」
正如前文所言,不少在新大嶼山巴士工作的車長都是島上居民,斤爺直言這對居民與公司,得以建立一份深厚情誼。「對於家中的左鄰右里必然認識,但島上其他地區的居民,就未必能夠全數相識。當上車長後,每天也開着巴士在島上遊走,接載的亦幾乎是同一班乘客。久而久之,大家便混熟起來,除會上車時說聲早晨,下車時說句唔該外,若某乘客數天沒有乘車、某車長數天沒有上班的話,大家再相遇時會互相問候,予人感覺溫暖,這是市區難以遇見的。」
在新大嶼山巴士工作的十八年歲月裹,斤爺見證大嶼山的變遷。「記得青馬大橋在1997年啟用後,往來市區的主要通道由水路變成陸路,乘客的集中地也從梅窩變成東涌。此外,大嶼山南部也隨着發展而變得愈來愈多人,汽車亦然,所以現在開巴士遊走嶼南,已不如昔日般輕鬆。」雖然如此,斤爺跟他的一班新大嶼山巴士同事,為乘客提供安全、可靠巴士服務的初心依舊不變。
勝利二型經典重現
為慶祝成立五十周年,新大嶼山巴士特別與民間組織合作,將兩部曾在島上出現的巴士車款,翻新至九十年代服役時的樣貌。一部是在九十年代加入新大嶼山巴士車隊,以及全球少有配備手波的丹尼士(Dennis)Dart低地台單層空調巴士。另一部則是在八十年代於島上服役、俗稱勝利二型的利蘭(Leyland)Victory 2同款巴士。
訪問當日,斤爺與勝利二型相遇,使他回想起當年駕駛同型車款在島上行走的日子。「雖然勝利二型配備的是自動波,而當時的單層巴士則全數選用手波,照道理應較易操控,但它始終是七、八十年代的產物,加上載客量是單層巴士的一倍,所以滿載乘客時,勝利二型的車速實在慢得緊要,尤其在攀爬斜坡時,更是近乎『龜速』,車後必定會出現一條長長的車龍。再者,它的『軚感』較重,每次駕駛過後必然感到膊頭與手臂疼痛,皆因嶼南的道路九曲十三彎,加上滿載乘客的話,定必要出盡九牛二虎之力,才能扭動勝利二型的軚盤。」不過,斤爺笑指雖然如此,但因勝利二型屬非空調巴士,行車期間可以打開車窗,故可感受到涼風撲面的感覺,還有郊外的清新空氣。
面對在勝利二型旁邊、同時被披上懷舊車隊色彩的ADL Enviro 400 LH雙層空調巴士,斤爺直言也很喜歡,「它的出現,令大嶼山南部、尤其是梅窩碼頭,可以再見到雙層巴士的蹤影。但更重要是配備空調系統,還可以供輪椅人仕使用的斜板和泊位,使我們可以接載不同類型的乘客暢遊大嶼山。」
撰文 + 攝影 = 鄭達基
(部分圖片由新大嶼山巴士、TIM MOORE及MARTIN WONG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