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用車英雄系列:由雜誌編輯到營運巴士業務~拓旅運新戰線:鄧頴斌
Benny(鄧穎斌)是已結業的前《人車誌》編輯,後來回家幫手打理家族的旅運業務。他們家的旅 運公司由 Benny 的媽媽創立,有三十年歷史;由初時一人一車,發展至今天擁有六十多部旅運客 車的規模,現時由他們三兄弟幫手打理。面對疫情,備受挑戰的旅運巴士行業如何走下去?
由 Benny 媽媽(Jennifer Tang)一 手創立的康和旅運,業務主要 以學童巴士接送服務為主,這個看似 輕鬆的一門生意,一年只需工作 10 個 月,不過由於疫情關係學校停課,再 加上零遊客訪港,對經營者來說,自
然百上加斤。幸而在三兄弟加入之後, 增闢了居民巴士及公司接送服務,將 業務範圍成功擴展起來,將媽媽創立 的旅運公司承傳下去。
媽媽偶然下創業
人稱鄧太的 Jennifer,在九龍塘學校區無人不識,因 為她從事學童接送服務逾三十年,不過原來她涉足這行 業,可以說是誤打誤撞。Benny 說:「我媽媽本身在銀行 工作,每朝上班前都會載我們三兄弟上學,由於隔離鄰 舍見狀,問媽媽可否一同送他們的小朋友上學,結果一 傳十、十傳百之下,令當時家中的平治 300D(W123 系) 每朝都坐滿一大班小朋友。」他補充說,媽媽意識到接送 小朋友也是一門生意,而且學生放假她也放假,可以有 更多時間陪伴我們成長,所以最後連銀行工作也辭掉, 正式於 1984 年成立了學童接送服務的公司。
「初時,只買了一部 12 座的學童小巴,那部車子既 是接送學童的『公司車』,也是我們星期六日外出遊玩的 『私家車』,有時和鄰居兩家人一齊出外飲茶,都可以『一 車坐哂』。」Benny 說後來由於服務愈來受歡迎,在他 7 歲時候,便換了一部 24 座的小型巴士,「因為當時的學 校還有上、下午班,每次都要走兩三轉,全程都是我媽
媽一個人在做。」鄧太當時也明白單人單車難將生意做大, 所以待供滿一部車之後,便多購另一部私家小巴,「由於 買多了一部,所以那時開始便需要招聘司機,因為一條 線可能有 40 多人,一部小巴沒可能坐得下。」
乘時而起拓新業務
由於教育改制,學校不再設上、下午班,改為全日 制,變相令學童接送由「兩轉」變為「一轉」,所以由鄧 媽媽創立的康和旅運不再只專注學童接送服務,「由於 2003 年『沙士』之後,多了自由行來港,不少本地旅行 社對客運需求大增,所以有旅行社找我們合作,為遊客 提供接送服務。那時送完小朋友上學,司機便要到酒店 接遊客,送他們到景點,然後再回程接小朋友 回 家 , 之 後再到景點接回遊客繼續他們餘下的行程。」
Benny 笑言那時的旅運巴士司機一日見盡星星月亮 太陽,可見工作之繁忙,「不過由於我們要同時兼顧早上 學童接送,所以我們的司機多不會工作太長時間,讓他 們有足夠時間休息。」
疫情下緊守崗位
好花不常開,因「沙士」而來的自由行遊客也逐漸減 少,他們也陸續加入兩類新業務--居民巴士和公司接送 服務,「我在 2008 年加入(公司),那時媽媽還繼續開車, 到了 2009 年才正式退下來,由我和兩個哥哥(Michael 和 Albert)接手。當時的規模跟現時差不多,不過接手後就 加入了居民巴士及公司接送服務,比例上只佔本來業務 一成左右,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增加至四成。因為過去一 年,疫情影響下學校停課,學童接送變成停頓,甚至有 家長要求退還『車費』,所以現時收入主力靠居民巴士及公司接送服務,所以希望在未來加強這兩方面的比重。」
各行各業都受疫情影響,旅遊業成為重災區,客運完全停頓,幸而 Benny 及時加入新服務,免得手停口停, 「雖然有此兩項新服務『頂住』,但收入僅夠人工,連供車也不夠,好彩銀行也體恤我們,容許還息不還本。」面對 困境,但 Benny 沒有放棄一班為他們拼搏司機們,「今次 疫情之下,只有一兩位同事(司機)因個人原因離開,而 留下來的司機也相當幫手,畢竟大家都合作了數十年,有 部份更是由細看著我們成長的。」
另外,普遍人以為學童接送服務的生意很好做,但原 來背後辛酸非外人道,「沒錯,開車的司機一年只工作十 個月,放假期間一樣有糧出,但我們自己就沒有(出糧), 除非有工作要做。雖然學生放假,但我們就要在這段時間, 預先制定開課時的接送安排,例如新學期收了多少學童, 他們的居住地方路線應該怎樣行走,一切都 要 在 暑 假 期 間制定出來,否則到了正式開學便會出亂子。」
定期保養好重要
自 2014 年起,政府強制淘汰歐盟 4 期以前的商用車, 並規定登記後 15 年便要退役,對此 Benny 有他的見解,
「對淘汰舊車不太抗拒的,因為過往我們每年都會換新 車的,所以當第一批歐盟 5 型規格商用車推出時,我們 是第一個買入歐 5 學童小巴;待歐盟 6 型商用車出現時, 我們又是第一個購買(學童小巴),或者在別人眼中沒太 特別,但對申請某些營運路線時,可能要求車齡要五年 以內,又或廢氣排放標準要達到歐盟 5 型或以上時,我 們便有優勢。」不過 Benny 亦不諱言換車是辛苦,「但可 以令公司形象-車隊,時刻保持『光鮮』,而且新車有個 優勢就是壞車機會也較少。」
雖然,Benny 對換車沒太大意見,但對強制退役卻 有微言,「因為我們的車多是接送學童的,所以行車里數 在 15 年內都是三十多萬公里,比的士,甚至 Uber 的『白 牌車』還要低,而且所有車都是自己公司保養,定期更 換機油、風隔,質素完全沒問題,但白白要送去『劏』, 我真的不忍心。」
由於有自家團隊負責維修保養,但 Benny 認為商用 車的維修有別於私家車,除了要精準之外,還要工作夠 快,「有次要做緊急接送服務,因為時間太趕找不到司機 幫手,唯有自己開車出去,記得那次是由堅尼地城去海 洋公園的,但途中突然爆水箱,唯有立刻停下來,叫公 司同事過來幫手,由於該車翌日還有過境接送服務,同 事當晚就即刻維修完畢,所以商用車的維修一定要夠『快手』。」他還提到勤保養下,連維修時間和成本都會降低, 「好像定期檢查輪胎氣壓,或者你會覺得麻煩,因為商用 車有好多條輪胎,每條望一望都要一定時間,但定期檢 查可以減少『爆胎』機會,而且令行車安全。而且,維修保養一定都要做,所以愈早做愈好。」
Benny 和兩位哥哥已接手公司業務,在有需要時Benny 更會親自上陣,走到前線,擔當起司機工作,「若 有司機突然未能『開工』,我便需要即刻上車,如果你在 街上看見我在駕駛校巴,就一定是有同事未能上班。」至 於鄧媽媽雖已退下來,但每朝早上都會到公司打點一切, 「我好佩服媽媽,因為她的記性很好,接送過甚麼學生, 他們住哪裡、何時上學放學,她都得記得一清二楚,不 是一部車的學生,而是現時所有學生都記得。而且,她 對旅運車的整潔好緊張,若不是當天或前後日子下雨, 當發現車子不整潔時,她會上前用自己的衣服掃一掃車 身,然後對司機說:『你部車弄污了我的衫。』因為她認 為車同人的外表一樣,一定要整潔!」●
訪問 = CHRISTINE HO
撰文 = SIMON TSE
攝影 = CHRISTINE HO + GILBERT HUI